行業資訊
疫情期 印度苦等“中國制造”
新冠疫情在中國爆發后,幾千里之外的印度小商販感受到蝴蝶扇動的翅膀。
56歲的店主Juzar Bagasrawala在孟買Yara市場有一家賣手機殼和配件的小店鋪,在過去15年里,生意一直不錯,然而這次,中國的疫情卻讓他的小店第一次面臨業務下滑。
“因為中國的農歷新年在1月,所以我提前備了一些貨,但是很快就清倉了。 接著新冠病毒就來了,沒法從中國進貨,現在沒東西賣了。 ”
像Juzar這樣的小店主一般都從中間批發商拿貨,也有店主親自去廣州或者義烏等電子產品集散地進貨。 但現在店主們去不了中國,中間商也抬高了價格。
另一位賣手機配件的商販Raju Parmar也表示,“ (店鋪) 成本會上升,因為必須維持幾個月,不能馬上把所有商品都賣了。如果貨源得不到補充,商品價格就會進一步上漲,例如原先賣400盧比 (約合42人民幣) 的耳機現在賣420盧比。因為漲價我們正在失去客戶,但是我們也沒有辦法。”
在廣州做生意的手機殼制造商Jim Yocas Kitty希望,手機殼最好在3月底之前運達印度。
疫情對二季度生產影響更大
自2013年以來,中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,誕生了華為、vivo、OPPO和小米等公司。
由于用工成本和生產成本上升等原因,三星、谷歌、索尼等其他公司逐漸將部分產能遷出中國,搬到越南或印度等制造成本更低的國家。 但核心零部件,如傳感器或玻璃屏幕,仍然依賴中國。
印度市場研究公司TechARC創始人Faisal Kawoosa對志象網 (The Passage) 表示,目前印度市場上智能手機的組件大部分是從中國進口,印度的零部件制造業很有限,大多是SKD(半散裝件) 和CKD(全散裝件) 級別的組裝廠。因為疫情下,很多配件工廠延遲開工,產能也還沒有恢復到全盛時期,供應不足就會帶來價格上升。
“從具體的手機行業看, (印度) 一季度供應鏈的缺口預計在10%-15%,價格波動不算大。 因為中國的工廠考慮到春節放假的影響,會提前安排一季度的生產計劃,很多都提前定好了。 但是二季度就會明顯看到疫情帶來的連鎖反應,因為按照生產計劃,工廠現在應該開始生產4月出貨的零部件,但因為疫情影響工廠延遲開工,庫存和供應鏈端的出廠價格都將受到挑戰。 ”Faisal表示。
全球咨詢機構IHS Markit分析師Gerrit Schneemann認為中國手機制造商的供應鏈和物流會受影響。 中國國內智能手機銷量2月可能會大幅下滑。 路透社則預計中國智能手機銷量可能在一季度跌30%-50%。
“不能排除這種情況延續一個月或兩個月以上的可能性。 從長遠來看,供應鏈的恢復需要更長的時間,這不僅會影響中國和亞太地區,還會影響全球供應,”Schneemann稱。
中國互聯網分析師丁道師則認為疫情雖然會帶來供應鏈短缺,但問題不會很大。 他對志象網解釋,“目前除湖北省外,全國范圍內的工廠已經陸續復工,進入正常生產節奏,雖然延遲復工對產能有一定影響,但問題不大。 一季度手機電子和生產制造業的表現可能不會比去年好,但只要需求和基本面沒問題,疫情過后電子制造業會出現報復性的增長,下半年會把上半年失去的補上。 ”
面板短缺,價格上漲
此外,中國還生產世界上一大半的電視、電腦顯示器的液晶面板。 武漢作為九省通衢和中部商業中心,是我國面板產業重鎮,TCL科技、京東方和深天馬三大巨頭都在武漢設廠。
由于面板和晶圓代工行業的特殊性,工廠一般全年無休。 因為半導體行業生產線停工會導致機臺精度和壽命受損,生產到一半的產品成為廢品,重新復工成本巨大。
以TCL旗下的華星光電為例,春節前,一半的員工輪休回家過春節,剩下的一半員工堅守工廠值班。 然而1月23日武漢封城后,回家過春節的員工不能及時返廠復工。
一名華星光電的一線工程師對第一財經表示,現在的工作壓力是平時的兩倍,已經持續了一個月,可能還會再持續至三月。
全球咨詢機構IHS Markit分析師David Hsieh對媒體預測,面板工廠的產能預計在2月份下降一半,這可能會迫使制造商提高價格以應對供應短缺。
印度設備生產商BPL已經感受到了面板價格上升。 其首席運營官Manmohan Ganesh稱: “中國的情況不容樂觀,供應商無法確定材料交付時間,但公司的緩沖庫存已經用盡。 這可能導致電視面板嚴重短缺。 這種情況下,一些香港的供應商已經將面板價格提高了5%-7%。 如果 (中國) 繼續推遲復工,面板短缺可能會持續一個月左右。 ”
是“印度制造”的機會還是危機?
印度是世界第二大智能手機市場。 許多印度智能手機制造商十分依賴中國生產的關鍵零部件。 一些行業專家表示,中國供應鏈的延遲不僅會導致印度國內產量下降,還會導致銷量下降,隨之而來的可能是工廠裁員或者更高的通貨膨脹。
許多電子產品和手機制造商已經開始面臨供應放緩,小米等手機銷售商則暗示關鍵組件供應延遲,價格可能上漲。
一些樂觀的經濟學家則認為,這也可能是重振“印度制造”的機會。 雖然中國目前是世界最大的制造業中心,但這次疫情可能令更多外資考慮涌入印度、孟加拉國和越南等新興經濟體,以減少對中國制造業市場的依賴。
專家們認為,目前形勢下,印度很有可能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制造業中心。 而印度政府要做的則是調整一些貿易政策,降低大宗商品價格。
印度金融服務機構IIFL(India Infoline Group) 機構股票主管H Nemkumar表示,中國疫情為印度提供了一個重振“印度制造”計劃的機會。 他告訴《經濟時報》,全球企業一直在尋求多樣化的供應源,印度也是如此。 他以越南為例,其電子制造業密度的提高為經濟帶來了巨大增長。
印度首席經濟顧問Krishnamurthy Subramanian認為,疫情為印度擴大貿易范圍和出口提供了“良好機會”。
這可能是一廂情愿,印度在短期內,感受到的更多是傷害。
“但印度的制藥公司、移動電話、消費電子和汽車行業可能會因中國供應受阻而出現產量下降。 如果疫情持續時間超過預期,它帶來的風險可能會損害印度整體經濟,而銀行、保險業和IT業則基本不受影響。 ”Subramanian補充道。
來源:億邦動力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