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剛,中國金融市場傳來一則爆炸性的新聞:
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保監會宣布對包商銀行進行接管,原因是“公司出現嚴重信用風險”,接管期限為一年。
央行官網的公告全文如下:
鑒于包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包商銀行)出現嚴重信用風險,為保護存款人和其他客戶合法權益,依照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》《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》和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》有關規定,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決定自2019年5月24日起對包商銀行實行接管,接管期限一年。現將有關事項公告如下:
一、接管期限
自2019年5月24日起至2020年5月23日止。
二、接管組織
接管組由中國人民銀行、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會同有關方面組建。接管組組長:周學東;接管組副組長:李國榮。
三、接管內容
自接管開始之日起,接管組全面行使包商銀行的經營管理權,并委托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建設銀行)托管包商銀行業務。建設銀行組建托管工作組,在接管組指導下,按照托管協議開展工作。
接管后,包商銀行正常經營,客戶業務照常辦理,依法保障銀行存款人和其他客戶合法權益。
特此公告。
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
2019年5月24日
對于這個新聞,我簡單和大家說幾條。
1
這是個什么樣的銀行?
先了解一下包商銀行究竟是個什么樣的銀行,其實力地位在國內銀行業如何。下面是摘取自包商銀行官網的一些介紹:
包商銀行成立于1998年12月,是內蒙古自治區最早成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,前身為包頭市商業銀行,2007年9月經中國銀監會批準更名為包商銀行。公司設立了18家分行、291個營業網點(含社區、小微支行),員工8000多人;2016年末,包商銀行資產總額4183億元,各項存款余額1821億元,各項貸款余額1448億元。
更直觀地,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“2018年中國銀行業100強榜單”,包商銀行位列第37位。大家可能見過的大連銀行廣州銀行等很多地方性商業銀行,都排在它后面。

當然,這個排名是從一個維度上來看中國銀行業的格局,并不是一個全面綜合的指標,但它至少能反映出包商銀行在國內銀行業當中,并不是特別不起眼的小銀行。事實上,在各地方性商業銀行當中,排名還算比較靠前。
2
為什么會被接管?
央行和銀保監會的公告中,只提到了一條,就是“出現嚴重信用風險,為保護存款人和其他客戶合法權益”,但其實這一條已經足夠了,為什么呢?
因為銀行業經營,最原始也是最本質最基礎的商業模式,就是吸收存款,發放貸款。它的成本是支付給存款人的利息,收入是向貸款人收取的利息,這一進一出的差額,扣除銀行經營的各項成本,就是銀行的盈利。
當然,現代商業銀行還在此基礎上開發了各種其他業務,比如通道業務,投行業務和理財業務等等。但商業銀行的核心,永遠是基于存貸款的信貸業務。
信貸業務的核心有兩條:
1)有足夠多的存款,這是商業銀行用來放貸的基礎。
2)有與存款匹配的符合商業銀行經營目標的貸款。
第一個叫負債業務,是商業銀行欠存款人的錢。第二個叫資產業務,是別人欠商業銀行的錢。兩者在很多方面要實現匹配,比如流動性、期限和風險上,這是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核心。
那什么叫信用風險呢?
簡單粗暴來說,你借了別人錢,最后你主觀上賴賬,不還了。或者主觀上你愿意還,但是客觀上你沒有能力還了,這就是信用風險。
公告的原文用了“嚴重”來形容包商銀行的信用風險,那就說明事態真的比較嚴重,不然也不會直接接管。如果問題較輕,可以下達風險提示函,窗口指導或者行政處罰等,直接接管是最后一道防線。
但公告并沒有披露具體是什么樣的信用風險,什么原因導致的這些信用風險。咱也不知道,咱也不敢問。但從以上分析商業銀行經營的模式可以推斷,這信用風險,無外乎是以下的一種或者幾種情況:
1)資產業務出現超過風險警戒線的壞賬率,也就是銀行放出去的錢,很多可能會成為壞賬,收不回來。
2)資產負債業務出現嚴重的錯配,導致流動性周轉困難。這里的錯配包括期限錯配,也包括風險錯配等。
3)負債業務出現兌付困難。
小銀行沒有工農中建這種全國性銀行的攬儲能力,他們通常難以靠零售業務從老百姓那里獲得足夠多的存款,這時它們會選擇向大銀行發行大額負債工具(比如同業存單)來補充自己的負債規模。如果償付出現問題,可能會在銀行間引發連鎖反應。
為了避免金融風險的發酵和進一步傳染,監管機構選擇直接接管問題較大的銀行,在全球金銀行業都有類似做法。
3
有什么影響?
首先,最直接的是包商銀行的客戶。
既然央行和銀保監會出手接管,那作為個人,大家就不必太擔心自己資產安全。但對于機構客戶而言,一些債務和資產的安排,可能會面臨重組、剝離、延期等處理方式。
第二,對于整個銀行業,這個事會引發風險管控的升級。
包商銀行雖然算不上系統性重要商業銀行,但它反映出的問題,想必是諸多中小商業銀行共同面臨的。包商被接管,料將引發銀行業監管的升級。
第三,對于金融市場來講,可能會引發市場短暫對信用風險的擔憂。
在當下全球風險資產集體調整,風險偏好下降的大背景下,中國銀行業出現因信用風險被接管的案例,會引發金融市場對信用風險的擔憂。從而進一步打擊本已下降的風險偏好。但考慮到包商銀行體量相對較小,這種沖擊可能是脈沖式的。
進一步的影響,還需持續關注事態發展。